装置雕塑艺术设计 装置化雕塑公共作品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24 来源:未知 浏览:次装置艺术
装置,是在利用现成品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组合、加工等装配布置手段制作而成的艺术作品。
装置艺术和雕塑相通,也产生于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之中,是现代雕塑逐步离距技艺性的实体创作,并接受挪用、复制观念而形成的重要艺术品种。和雕塑相比,装置通常不再运用单纯的物质材料,不再运用技艺性很强的雕塑等加工方式,即使运用,也不以此作为艺术作品成立的基础。装置作为艺术的基础,是对现成物品及场所的选择和组合,即使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其作品仍然保持着现成物品的现成性。而所谓现成物品,包括生活用品、工业产品以及作为创作材料的既成艺术品和作为创作条件的既成展示环境。
应该指出,装置的空间属性和雕塑、建筑一样,是三维性的,当然影像装置、音响装置还得加上时间性的因素。装置可以是类似雕塑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有时和雕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装置也可以是对一个室内场所或一个户外环境的布置,常常和环境艺术互相融合。
装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艺术,而是产生于现代艺术内部的观念艺术,往往通过对物品及环境的重组,来呈现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意识和文化观念。最早的装置作品是1913年杜桑的《脚踏自行车轮》,他把一个直径为64.8厘米的黑色自行车轮倒过来,装在一个高60.2厘米的白色木凳上,创作了第一件名副其实的装置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工业产品和日常物品经过倒置、组合成为艺术品。因为无论从形式的完整性,还是从色彩的对比关系上看,这件“作品”都符合我们对艺术品的要求,并且它是非风格化的一次性的“创作”。而杜桑要挑战的,正是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样式化倾向。他以这件作品改变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恢复了艺术对于生活感觉的缺失,不是艺术如何居高临下地去改变生活,而是生活与艺术相互作用。艺术可以改变生活,生活也可以改变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就在生活之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
装置艺术有以下主要特点。
(1)现成品的艺术化
工业产品和日常物品,在通常情况下是实用性的,我们只是在使用它们而并不关注它们,其价值是着眼于使用的经济价值。即使是经过设计变得美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们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精神意义和思想意义。而装置艺术正是通过对现成物品的选择利用,抽掉其实用意义和原有价值,或者扩张其形式,使其审美价值令人意外地彰显出来,如奥登伯格放大的《衣夹》;或者置换其语境,使之在艺术史背景下独具意义,如杜桑的《泉》;或者如析纳巴科夫,以种种现成品构成整体氛围,把人置身到消费品堆积的世界中;或者如汉斯·哈克改变场地条件,使熟悉的环境陌生化,从而表达一种历史的反思(《德意志》)。
现成品的艺术化过程是一个文化意义附身的过程,感觉的新颖、组织的特别,文化针对性和思维智慧性,是我们判断一件装置作品水平高低的出发点。装置作为观念艺术,不是概念的言说,而是意义的彰显,是思想对事物的照明,是感觉中的智慧和智慧中的感觉。
(2)现场感的机遇性
和雕塑相比,装置一般不着眼于永久性或永固性,有一种反收藏和反商业性质。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装置作品很难用艺术风格来加以界定,也很少有所谓风格的延续性。
对艺术而言,装置作品的创作不完全是独立的,往往根据展览主题和展示条件来开始构思,乃是艺术家创作意识和展览批评倾向相互碰撞、和展示场地环境互相激发的结果。因此,装置艺术是公共性和现场感很强的艺术创作。例如,汉斯·哈克的作品《德意志》,利用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国家馆的场地,在入口处布置东西德合并后的新马克和当年希特勒参观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照片,然后撬开了展厅的所有地砖,在墙上写下“德国”。作品不仅有一种现场的偶发性质,而且让人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破坏性,深刻地反省了德国与世界的历史。
这种现场要求艺术家的创作具有一次性、偶发性和机遇性,更多地体现出灵感思维智慧的魅力,而这一点和装置艺术的非技艺性则是一致的。
- 上一篇:雕塑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与建筑发展
- 下一篇:雕塑艺术作品特点 环境艺术雕塑设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