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代玉石和陶的雕塑作品
发布时间: 2020-04-06 来源:未知 浏览:次我国最早的雕刻,应是属于原始先民生活时期的石器。由于生活需要,石器的形式逐渐增多,石块和石片被修整为不同样式的劳动工具。
在山顶洞人时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渔猎或其他工具,有的还在上面刻出各种对称的或交叉的线纹,更能利用兽牙、贝壳或砾石块进行雕磨、钻孔,穿连成串,制为非实用的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当时已有能力提出并达到美化生活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的手的运用更为灵巧,按用途需要,把石块或石片磨制成刀、斧、凿、锛,铲、纺轮、箭镞等工具或武器。
从雕塑工艺的意义说,这些石器虽属实用品,但其性质已接近于雕塑艺术制作。特别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曾发现有单纯用为装饰的玉、石、象牙雕刻。
如在陕西临潼姜寨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有玉雕耳坠,在山东宁阳大汶口、浙江杭县良渚和余姚河姆渡等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雕刻细致的玉环、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双凤纹饰片等实用器皿或装饰品。在甘肃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也曾发现有玉璧。
这些雕刻物,从设计能力和雕磨工艺看,比之山顶洞人时代显然已有很大进步。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群居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过着捕猎采果的生活。但是,山上的猎物和野果日益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便慢慢地走出了深山。
有个叫陶的部落首领,他带领人们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来到了黄河边。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十分肥沃。人们就开始在这里种植粟了,于是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粟秋收后需要晒干,更需要储存起来。陶就利用这里黄河边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当地独特的黏性黄土,捏制了泥做的储器晒干后来用。
有一次泥做的储器被火烧了,陶却发现这些被火烧过的储器比原来坚硬得多了,也不容易碎了,且敲起来清脆悦耳,尤其是放在穴里烧过的更好。
于是,陶就带领人们掘洞建窑,烧制这种坚硬的储物器。这种储物器非常实用,不仅能够储存粟,人们还用它来熬小米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陶的功绩,就把这种器物称作陶器。
陶器既然是为了改进人类生活而制作,因而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各种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钵、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壶、罐和用于洗濯的盂、盆等,不仅种类和样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区习尚之异,又各有不同。
在适合于实用的同时,塑作者结合对自然物各种形象的观察体验,多方面地重视美的造型,这就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创作开创了良好的基础。突出的如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的一件高足盆,那种三足挺立的坚实造型,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些雕塑艺术的独特形象。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纹彩,除彩画的称为“彩陶”外,其他多属于雕塑性质的纹饰。如绳纹、篮纹、席纹、指压纹或竹木签刻画纹等。另外还有用镂空、钻孔等组成的花纹。虽然样式简单,但应是使用陶泥以从事雕塑的一个开端。
我国原始社会的彩画陶器,以甘肃境内洮河流域最多,而在陶器上进行镂空、钻孔、组成花纹者,则以山东境内泗水、大汶河流域较多,如山东邹县的新石器遗址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陶器,而且还有镂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镂细致精巧,为后来的镂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陶器的出现,才真正有了成形的雕塑,先是象形的陶器皿,如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的猪形祒,狗形鬲,陕西华县的鹰形杯和武功的鸟、龟形壶等,都是运用艺术手法,把当时生活中最常见的鸟、兽形象,很巧妙地体现在日用器皿上,不仅塑出了对象的形体、动态,而且显得生动自然,没有一点牵强做作,它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可共欣赏的雕塑艺术品。
这种象形陶器,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美的创作意识中,结合日常所见而创造出来的尚未脱离实用的原始雕塑制作,它对于后来的青铜器中多见的象形器物,影响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离开实用的雕塑品或装饰品也出现了,如湖北宜都和天门发现的陶猪、陶狗,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的陶鸡、陶羊,河南陕县发现的鸱鸮头和人面,青海乐都发现的塑有裸体人的彩陶罐,以及甘肃天水的人面形器物残部。
特别是甘肃秦安,发现有两件完整的人头形陶器口部和礼县发现的一件同一类型的陶瓶残段,虽属陶器附属物,但对于人类的面部塑造,都表现得非常生动。
这些陶塑,虽然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都能面目传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即使有的是陶器的器口或装饰雕塑品,毕竟是一件成形的人物造型制作。说明原始时代的雕塑技术以及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表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体现着我们的祖先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陶器,是在塑造陶器时信手捏出的一些小形动物,手法夸张,想象力丰富,有的似野兽奔跑,有的像家畜吃食,有的如小狗匍匐守门,生活气息浓厚。
所有这些属于原始雕塑艺术的制作,不仅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雕塑艺术方面所具有的才能和表现技巧,更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艺术的产生即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事实。
尤其是陕西临潼姜寨和西安半坡以及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不仅有绘画制作,而且有刻画得虽然简单但能看出是有特殊用意的各种符号。它不像是雕刻纹饰,而应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萌芽。
在那遥远的时代里,人们靠集体而生存,生活虽极艰苦,但仍有美的萌动,因而创作出了一些原始的艺术作品。
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其题材内容和结构形式,都采自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天地间自然现象以及人和动物等的生活动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技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作者们的想象力。
先民们从石器的雕磨,进而到陶塑的造型,他们已经注意到形象的摄取。凡是他们接触到,感兴趣的人和动物形象,都愿以泥土来加以捏塑。如山东的象形陶器,显然是作者从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猪、狗形象上,经过自己的敏锐观察而得到启发的。 这种摄取生活中的形象使它变化为艺术品的创作方法,是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在雕塑艺术上的可贵贡献,它为后来各时代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在远古时代有关原始神话或巫术以及地母神的传说,体现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关女神的祭坛并且有大于真人的大型陶塑裸女坐像或立像,说明石器时代的所谓地母神的神话,也有可能在我国出现。
【我国原始时代,独立的,即不属于实用的雕刻艺术创作,虽然遗存极少,但那些具有多种造型的石器、玉器、陶器以及用多种材料雕刻的装饰品,尽管形象质朴,但它毕竟是人类的智慧创造,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雏形。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人像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人像雕塑定制好做吗?
- 下一篇:中国商州时期青铜雕塑的盛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