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州时期青铜雕塑的盛行作品
发布时间: 2020-04-06 来源:未知 浏览:次进入商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进了手工业技术发展,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金属矿砂,并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就为雕铸青铜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青铜器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所创造的灿烂艺术,它与陶器制作同样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是用铜与锡合金铸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类别的需要而有差异。这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在冶炼技术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学知识。
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花纹的设计、雕模等艺术和技术,是在长期塑造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史籍记载,殷商时代,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草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所有这些手工艺多与雕塑艺术有直接关系。
商周时期大量制作的青铜器,也多作为礼器,成为权力的象征,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名称和造型样式,远较原始陶器繁复多样。
这类青铜器,性质上虽属于工艺品制作,但设计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纹装饰,都属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范围。
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和审美观点。
商周青铜器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铸技术上远为进步。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
由商、西周至春秋,共历1100多年,其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更因地区、风习、爱好的不同,审美观点各异。
这反映在青铜器上,主要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方形四足鼎、尊、爵、觚、觯、觥、甗、簋、彝、豆等,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圆形三足鼎、鬲、匜卣、瓿、鍑、壶、盘、盂、甑、钫、舟、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錞等。
在纹饰方面,由早期多见的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到后期的蟠螭纹、环带纹等。其组织结构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多种。据统计,商、周青铜器花纹的种类名称,不下数十种之多。
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的纹饰多奇幻谲诡,显得严肃神秘,随后则逐渐变为精巧、简练,手法细致,并且渐趋写实。这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和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
在青铜器中,四足或三足两耳的鼎是最多见的,其造型也有多样。如商鼎特别庄严、典重,具有一种端庄稳重、屹立不拔的气质,犹如一件坚实的雕像。
西周春秋以后,形制渐异,地方特色显著,如安徽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鼎,只从形象上就能看出当时楚国国力强大,具有雄视一世的气魄。
以之与造型圆熟的战国鼎作一比较,更令人觉得它们虽属一件实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赋有性格内容的人像雕塑作品。
其他的青铜器,在不同时代的纹饰上,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湖南宁乡发现的一件商代提梁卣,在湖北京山的一件西周方形壶和在安徽寿县的一件春秋时代的莲瓣纹圆壶,从繁缛的夔龙夔凤纹转变为细致精练的螭云纹。
到春秋时期,纹饰变得细小,同时用立体的圆雕以作为装饰之风盛行,并且多用现实中的动物题材,在造型上和整体结构上,都显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艺术手法。从以上3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也可以看出在时代变化上的一些特点。
商周青铜器,从形象上说,大多是类似某些动物形象的雕塑品。当时富有艺术才智的艺匠们,正是从这一意识出发,由生活现实中摄取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创作出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雕塑艺术品的象形青铜器。
商代象形青铜器,多见的是象、犀、牛、羊、鸱鸮等形象的尊、益等。周代的象形器,更是多种多样,仅酒尊一类,除多见的象的形象之外,更有虎、驹、鹰、凫等多种。
象尊是湖南醴陵发现的一件艺术性较强的商代青铜盛酒器。商代对酒有特别嗜好,对酒器制作也非常考究。富有艺术才能的工匠们,把它设计为一个很有趣的长鼻大象,使饮者在品酒之余,还可以悠然地欣赏这件雕刻艺术品。
象尊的形象写实而生动,为了加强其艺术性,作者不厌其烦地在象身各部雕饰出商代最多见的以云雷细纹作地的夔纹、饕餮纹浮雕,并在象的额头、鼻端,雕有小鸟作陪饰。鸟停栖在大象的头、背上,由于这一小小点缀,不仅富有生活气息,更增加了象的生动性。
同时,象鼻高高卷起,在实用上,可防止尊中酒满溢出,在造型上又突出了象的生理特征,符合了既实用又美观的要求。
这件象尊,体高仅23厘米,可谓小巧玲珑,如此精美的雕塑艺术珍品,便是出自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之手。
商代象形青铜器的又一珍品是湖南衡阳发现的牛尊,尊身碧绿,在牛背注口盖上,雕一立虎作为盖柄,以牛口为流,通体饰以细致的云雷纹和夔纹,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是我国古代一件美好的青铜器制作。
兕觥则是西周时代的象形器中较为突出的制作,在陕西多有发现。兕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形似牛,一角如犀。
陕西岐山县发现的一件西周兕觥,高约20厘米,为兕的伏卧形状,四肢盘联成为器身,双目晶莹,双耳下垂,一角突起,巧妙地利用嘴部为器流。
兕背开一注酒口,有盖可以开合。尤以利用兕尾作为器把,十分自然合理。器的周身雕饰有不同形象的螭龙纹,立体与浮雕手法并用,显得特别富丽灿烂,是西周前期较为典型的制作。
陕西岐山牛尊,与兕觥同是西周前期遗物。与衡阳的商代牛尊相比,周代牛尊在形象上更趋写实。在牛背的注口盖上,塑造了一头小犊作为把手,在牛嘴流口处,特别加制一个壶嘴式的出槽。
除牛头两侧和腿蹄外,其他各处,包括两只弯曲的牛角以及小牛全身,都满饰西周青铜器上多见的夔龙和饕餮纹。从整体造型看,它较之商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更显得生动和具备神态。
在象形青铜器中,极少见有用骡马形象的,在陕西郡县发现的一件西周时代的骡驹尊,就成为“物以稀为贵”的珍品了。 这件骡驹形象的青铜器,看去很像一件独立的动物雕塑品。驹身光素无纹,仅在腹部两侧雕有葵形纹饰,显得简洁朴素,这正反映了西周晚期的风尚和社会经济情况。
商代一般的雕塑制作,在河南安阳殷墟一地发现十分丰富,其他如偃师、郑州各地的商代遗址中,也有少量的陶塑动物。
在殷墟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种人像、鸟兽以及虎纹磬等,如陶俑、石坐人、石鸱鸮和石虎等。
另外,在殷墟遗址附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殷商贵族墓葬,其中发现青铜器就有400多件,有鸮尊、兕觥等制作精美的象形器。另外,更多的是具有雕刻艺术价值的玉石人像和鸟兽动物等500多件。
人像中有立体和浮雕的人和人头。人物的发型服饰各不相同,有的跽坐戴冠,有的赤足盘发,衣纹清晰,腰带紧束…… 数十件动物雕像中,有象,虎、熊、牛,羊、马、猴、兔等兽类,鹰、鹤、鸱鸮、鸭、鸽、鹦鹉等禽类,又有龙、凤、龟、蛙、蝉、鱼、螳螂等,品种繁多,形象逼真,雕琢精致,栩栩如生。
例如象和龙的造型就十分生动。两只黄褐色的玉象,体肥耳宽,长鼻高扬;一条墨绿色的玉龙,盘身卷尾;大理石水牛,长20余厘米,遍身花纹,前肢卷屈,作伏卧状;三件三四十厘米高的带把象牙杯,雕刻得十分精细,其中两件,还嵌以绿松石。
安阳殷墟中发现有一件白石雕人物坐像。图版中是一人的正侧两面,从形象和神态上判断,其身份不很尊贵,商代的雕刻匠工们,抓住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进行如实的刻画。
安阳小屯附近殷墓中发现有很多玉石雕刻。如玉雕双仔象,两象同大,体长仅6.5厘米,属于小型雕刻,但形象写实,雕琢精致,周身饰有简单的云雷纹,标志了时代的特点。
特别生动的是象的头部,长鼻卷屈,双耳下垂,从嘴部可看出它们是尚未长出象牙的雏象。两象的神情动态,都表现出一种逗人喜爱的稚气,是商代动物雕刻中艺术性较强的作品。
还有玉虎和玉鸬鹚,玉虎作伏卧姿势,鸬鹚则是就玉块简单加工而成,两者的造型都很简练概括,但却生动地表现出各自的形象特征和习性。
尤以那只善于捉鱼的鸬鹚鸟,在雕出整个体形部位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储存鱼类的鸟嗉部分的庞大,显示出以捕鱼作为天职的特点。从整体上说,它虽是一件高仅27厘米的小型制作,却具有大型雕塑的博大气魄。
玉人和玉人头是安阳殷墟五号墓中十多件玉石雕刻人像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玉人作跽坐形,高8.5厘米,周身饰饕餮兽面雕纹,头顶梳有发辫,头上身下都钻有小孔,可能为装饰雕刻物;玉人头,高仅2.5厘米,可以称得上小型雕刻,但颜面却富有表情。
商周时期的雕塑,主要是青铜器雕塑,从其多式多样的造型上,可以看出是承袭并发展了原始陶器塑造的优良传统,虽然两者的社会性质不同,制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制作目的各有区别,却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成为雕塑艺术上的珍奇。 商周时期的青陶器,包括象形青铜器,无论是造型或纹饰,多显示出一种威严、神秘或诡异的气氛。
- 上一篇:原始时代玉石和陶的雕塑作品
-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形象雕塑作品【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