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 中国雕塑博物馆作品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3-24 来源:未知 浏览:次中国雕塑 提起雕塑,很多时候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西方雕塑,或许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说出几个西方雕塑家的名字,比如古希腊的米隆、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法国的罗丹;或是他们的代表作,如《掷铁饼者》、《大卫》、《思想者》等。但是关于中国的雕塑,大多数人都所知无多,至少相对于西方雕塑而言,可以说,我们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了解太少了。
实际上,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雕塑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另据考古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的陶罐上有蟾蜍和蛇衔蛙的浮雕及玉的雕刻品,90年代又在聚落遗址清理出一条长19.7米的龙形石雕,这两处历史遗址出土的艺术品,都距今八千多年。
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极为丰富的遗存,也曾经有过极之辉煌的时期,至唐代可称为理想时期,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系统、翔实的文献记载和理论研究,故而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发展上的断层现象。就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所言:“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雕塑创作和教学的体系,并借用西方的雕塑观念、审美经验乃至雕塑术语进行教学、创作和研究。此种举措在当时确乎曾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其副作用也是显而可见的,其一是本土原本就不成系统的雕塑研究被西方的雕塑体系所兼并,丧失了本我的面貌,甚至堙没不显;其二则是中国相当部分传统雕塑在学术地位上沦落为民间工艺、匠人工艺,进而导致了“中国无雕塑”这一谬论的出现。
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一大独立的文明,其发展固然会有一些与其他文明相近的路线和特征,但整体的发展进程却未必会一一契合。故而,以西方较为成熟的雕塑理论和评价体系来观照中国雕塑,在初始阶段确实是有益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西方雕塑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完全涵盖中国雕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固然不能闭门造车,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惟有站在整个中国艺术史的高度,秉持一定原则的扬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雕塑,进而从中体味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推进当代中国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
以下我将简略为读者介绍中国传统雕塑与近现代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前2100年)
著名学者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于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基本都是依附在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呈现出粗略的、夸张式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则仅有少量出土。而据梁思成先生说,到了古史传说的尧舜时期,由于天下太平,原来作为武器的石器器具逐渐为玉器所取代,如石斧化作圭,圆形石饼化作璧,玉器的使用也日渐普遍。
(二)先秦雕塑(公元前2100~前221年)
此一阶段包括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与春秋、战国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中,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轩昂或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地反映了此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具体而言,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司母戊大方鼎、虎食人卣、豕尊等。西周风格趋于写实,现实、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长,代表性作品如鸭尊、驹尊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开始转向于繁缛华美的风格,追求装饰性,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现存的很多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之精妙,甚至是当代工艺都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先秦中国青铜雕塑的伟大。
(三)秦汉雕塑(公元前221~220年)
1974年,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中,兵俑体态与真人相当,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姿矫健,活灵活现;铜马车制作精细,华贵富丽,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此一时期的人物雕塑更为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充分体现了秦代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则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四)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道、儒思想碰撞、交融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发源于中国本土,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但是中国佛教造像之始还要等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月氏僧人竺法护至洛阳造像供奉。其后荀勖造佛菩萨金像十二躯于洛阳,后来佛寺渐多,造像亦盛,可惜至今都没有遗存了。
此一时期的雕塑特点较为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趋圆融纯熟。因为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不管是高官名流还是升斗小民都常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故而宗教特别是外来的佛教就成为很多人寻求心理慰藉的极佳途径,故而这一时期的雕塑形象和题材多数与宗教有关,大多具有神化倾向、夸张的特征。大量的宗教雕塑使得雕塑艺术的题材趋于单一化,但是创作宗教塑像的虔诚感情和工艺的进步也促使大量精品的产生。
此一时期最为代表性的作品是享誉千古的几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外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这些石窟经过历代的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成为中国雕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尤以敦煌石窟最为闻名,还由此衍生了专门研究敦煌藏经洞典籍和壁画、塑像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雕塑史上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即东晋的戴逵(公元326~396年)。戴逵志节高清,且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精于雕刻。其佛像创作,在古制造型的基础上注入更为丰富的美学色彩,开启了南朝造像的新样式,居功至伟。如唐代张彦远就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有“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的特点,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而戴逵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五躯佛像,也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誉为“瓦棺寺三绝”。
此外,北齐、北周的雕塑,其表现手法渐由程式化转变为较为生动的立体化,塑像之面貌、表情渐与古法有别,逐渐褪去神像的刻板庄严,由严峻神秘转为自然生动,从而呈现出更多的人性气息。而从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此一时期的雕塑,正是隋唐雕塑的先驱。
(五)隋唐雕塑(公元581~907年)
中国在经历了延续约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于隋唐时代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隋代和初唐的雕塑,大部分还是延续了北周北齐的创作风格,此一时期可称为过渡阶段,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精品。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时期由于地域上的统一,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的雕塑艺术也渐趋融合,同时在创作技艺上亦臻于完善,特别是铸铜之术在北周时期已臻完备,到了隋代,已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此一时期的创作还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得其后的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许多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唐朝的雕塑艺术在盛唐时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此一时期的雕塑题材主要有宗教造像、陵墓的装饰雕刻、陪葬的陶瓷雕塑和肖像造型等,作品注重写实,富有个性,这不仅体现在容貌方面,即使是身体结构、衣饰细节等,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观察之精微、再现技法之高超,丝毫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精品。
唐代的陵墓雕塑最令人称道的是昭陵六骏。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墓,六骏是李世民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为纪念这六匹战马,他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此外,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亦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雄浑博大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尽显盛唐之风。而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六)宋及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雕塑(公元960~1279年)
唐宋之间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分裂,终于由赵宋王朝统一中国。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下,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而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而关注来世的佛教则日趋衰落。
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而造像的创作则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为集中之地。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代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代传统,但气势较弱,面容呆板而缺乏灵性,身材缺乏比例,但是衣褶线条流畅,飞扬舞动。创作手法上则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更加广泛,铸铁像之风渐盛,但铸法多较为粗率。在艺术内涵上,对于宗教思想的表现减少,转而渐渐趋于生活化、世俗化的表现。此外,宋代的彩塑颇为发达,壁画的创作也非常兴盛,佛教造像则以观音菩萨居多。
至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其主流风格多受宋朝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各自民族的特色。
(七)元明清雕塑(公元1271~1911年)
蒙古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颇大,而其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破坏方面。就当时而言,蒙元之文化艺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兼之信仰、民俗迥异,行军所至,对文物建筑破坏颇多,如黄河以北诸多寺庙,多修建于隋唐,毁损于蒙元,重修于明朝永乐,再修于清朝乾隆。元代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景观雕塑方面。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建筑饰件来看,其风格基本沿袭唐宋,表现出皇家贵族建筑富丽繁缛的特点。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主要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如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等。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塑像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风格上虽然追踵汉唐,但却因创造力的缺失,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没有了汉代的雄浑,多数徒具精美华丽的外表。至于寺庙中的塑像,则多为彩塑,其表现手法也趋向世俗化、民间化,表现出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风格。
总而言之,明清两代之雕塑,“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梁思成语)。但分别而论,明代雕塑风格较为浑朴有力,清代则更为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八)现当代雕塑(1911年至今)
- 上一篇:雕塑概念的涵义_材料及方法的介绍
- 下一篇:外国雕塑作品特点,西方古希腊雕像艺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