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园林景观雕塑规模大幅提升。各地城市建设中园林规划、设计、施工、雕塑维护的任务比较繁重,对于高水平园林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本文主要介绍园林小品雕塑的方案并围绕中国、非洲及西方国家的代表性雕塑讲解,使从事园林雕塑设计、施工、维护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材,还可作为园林雕塑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雕塑小品作为园林空间艺术的特征,而形体的生命与表现始终是一定质材构成的。是在雕塑体积作为可视可触的对象,是小品雕塑艺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这并不排斥实体的凹进、间隔、断裂和圈定所形成的空洞。更确切地说,小品雕塑是借助实体占有园林空间的艺术,不论是凸出的实体或是凹进的实体,或实体构成的空洞,都是雕塑的形体语言。

雕塑始终不是结实的物质,而是一种镂空的结构”。 园林雕塑作为三维性的存在,有不同形面,所以园林建筑雕塑小品要考虑轮廓、讲究影像,注意形体外轮廓线的表现力,这实际上是对实体雕塑提出了某种平面性的要求。园林雕塑中的浮雕(从高浮雕到浅浮雕)正是由于压缩深度和减少形面而逐渐趋向于平面化,线刻则由于放弃了真实深度而完全接近于绘画。浮雕和线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而取得了像绘画那样构置众多人物、复杂场面和事件背景的相对自由。 影像和轮廓线是雕塑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对构成雕塑与环境在形式上的直接联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中国北京农展馆前的组雕,形象复杂,但因为组织紧凑、中心突出,形成了明确的影像和完整的轮廓线,故能给人以鲜明感觉。 尽管影像和轮廓是对雕塑作品平面感的某种强调,甚至也可能成为某些作品追求的主要目标。
园林小品在简单的圆形中挖去复杂的曲线形,造成阳刻和阴刻的对比,既百看不厌,又十分单纯。而其片状特点造成的平面感,显然加强了这种丰富的单纯性。然而雕塑更本质的方面在于它的三维性,在于厚度和深度的直接表现。对此“千万不要看形的宽广,而是要看形的深度”,“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雕塑的轮廓受起伏的支配,雕塑的形面是由深度来决定的。 从更深的意义上讲,三度空间才是有生命的形体,是真实存在的空间形式,体积要从内向外突出,他的理由是,生命本身是由内向外的。因此作品总好像有一个生命的内核,形体是由生命的张力来控制的。

现在很多园林雕塑师傅通过排斥对称性来实现完全的三度空间,因为对称总是一种平面把握。他们认为有机体尽管在配置上是对称的,但在对环境、生长、重力的反应上则是完全不对称的。他想通过形体的非对称性来表现肌体的活力。不管怎样,他们都把深度归结为生气和活力表现,形体和生命的联系构成了小品雕塑的本质。 为了表现形体的生命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有生命的肉体作为表现对象。西方园林建筑雕塑更多地选择了人体,非洲园林建筑更多地选择了头像,而中国的本土雕塑除了表现人之外,则较多地选择了动物形象。但这种选择不是对自然的肉体存在所作的一种单纯模仿,而是一种来自精神的再造,表现为超越其现实性的理想化、神灵化和象征化。“希腊雕像之所以超越造化本身,只是由于它凝聚了各个局部的美,而自然本身却很少能把这些美集大成于一体”。非洲雕塑总是通过变形、夸张和形面上的种种刻饰来改变人的现实性,使之具有超人的力量。中国雕塑中的辟邪和天禄,本身就是神灵化的形象。罗丹、布德尔和马约尔的人体雕塑大多具有象征性的含义,如罗丹的《青铜时代》、布德尔的《弓箭手赫克利斯》、马约尔的《地中海》。最为典型的也许是马约尔为布朗基和塞尚做的纪念碑,他选取了坚实饱满的女人体来象征两位男性的杰出人物——雕塑必须在某些方面脱离对真实的模仿,才能使肉体充分地精神化。应该指出,雕塑形体之有无生命感与肉体形象并无必然联系,服装模特有人形但毫无生命力,一双用石膏直接翻制的手可能是僵死的,而一件纯粹抽象形体的雕塑却可能充满活力。形体的生命是一种创造,是人的生命活力和精神意识对形体的灌注。